告別硫磺熏蒸:環保藥材烘干機讓千年藥鄉重現藍天
? 在素有"千年藥鄉"之稱的甘肅隴南,曾經彌漫在藥材交易市場的刺鼻硫磺味正在消散。隨著首批200臺生物質熱泵烘干機的投入使用,這個年產50萬噸中藥材的產業重鎮,正經歷一場從傳統熏硫工藝到清潔生產的"綠色革新"。
? "過去加工黨參,每噸要用15公斤硫磺。"在文縣中寨村經營合作社的李大勇向記者展示發黃的舊照片,畫面里工人戴著防毒面具作業的場景觸目驚心。這種延續數百年的加工方式雖能防蟲增色,卻導致藥材二氧化硫超標,更讓藥鄉常年籠罩在淡黃色煙霧中。2024年國家藥典新規實施后,硫磺熏蒸藥材被明確禁止,倒逼產業轉型。
? 由蘭州大學聯合企業研發的第三代烘干設備成為破局關鍵。該設備采用"空氣源熱泵+紅外輻射"雙模技術,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將能耗降低至傳統電烘干的40%。"最重要的是溫控jing度能達到±0.5℃",項目負責人周教授指著設備顯示屏介紹,"當歸這類嬌貴藥材,62.3℃烘12小時,有效成分損失比硫磺工藝減少23%"。
? 在宕昌縣哈達鋪鎮的示范基地,記者看到新鮮采挖的黃芪在透明玻璃房內勻速流轉,墻上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溫度、濕度等18項參數。種植大戶馬世成算了一筆賬:"雖然設備投入要6萬元,但省去硫磺成本和人工翻曬,優質藥材每公斤多賣8塊錢,兩年就能回本。"
? 這場變革帶來的是多重效益。環境監測數據顯示,今年1-7月隴南PM2.5同比下降34%,藥農呼吸道疾病就診率減少近半。更令人驚喜的是,歐盟有機認證機構上月已對當地黃芪發出準入許可,德國采購商漢斯在考察后當即簽下300噸訂單:"無硫藥材正是歐洲市場最需要的。"
? 站在新建的現代化加工園區前,隴南市中醫藥發展局某ling導感慨:"從硫磺熏蒸到智能烘干,變的不僅是技術,更是發展理念。"據悉,當地政府已啟動"全產業鏈綠色升級計劃",預計2026年底前實現核心產區清潔加工全覆蓋。這場發生在西北山區的產業變革,正在為傳統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寫下生動注腳。